总结起来每个名人故事背后似乎都有个共同的词语——毅力,或说坚强的意志。
就像书中所说,
“生活就像海洋,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。”
贝多芬乐谱上修改的那十二层纸条,达芬奇画的那一个个鸡蛋,爱因斯坦制作的那一个个小板凳,都是他们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表现,也是他们成功成名的密码。
这些彪炳史册的名人,用他们鲜活的故事,一次次教导我们后来者:不要放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努力。
影响世界的方式很多种,成名成家是影响最大、成效最显著的方式,但欲戴皇冠,必承其重。这也从来不是一条容易的路。
“圣人之量,道也;常人之量,天资也。天资之量须有限。”
除却天资聪颖这个基本条件,在这条路上,还必须学会独立深入地思考,准确敏锐地判断,果敢坚毅地行动以及顺势而为的调整。
思考
《名人传》告诉我们,思想改变世界。
想要有思想,首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。所谓思考,无非就是想问题。把想法表达出来,写成文字整理成篇,是我能找到的、帮助自己进行独立深入思考的最好方法。
独立深入思考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。有的人只看得到困难就放弃了,好一点的能找得到解决困难的方法,那些成功的人更进一步,能够看得到困难伴随的机遇和战胜困难后豁然开朗的美好前景。
有些念头、观点会在脑海里一闪而过、转瞬即逝。无关是非对错,不论水平高低,当它被记录下来、整理出来的瞬间,便被赋予了成为永恒的可能。
要独立思考就必须做到最基本的实事求是和用实践检验真理;放弃人云亦云的舒适地带,在所有人都看向一个方向的时候,学会转向其他不被注意的方面;让思想利剑力透纸背深究其里。这些并非空泛说辞,看似轻巧,实操绝非易事。
判断
《名人传》告诉我们,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知,对世事要有准确的分析。
从来没有完全正确或绝对利好的决策(政策)。做出一个决策,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将负面效益降到最小,便可算一个好的决策。关键时刻要能决断进退,不因噎废食、不畏首畏尾、不久拖不决;更要在大局面前,城池看淡、心怀天下。
要看得到“人脉”,更要看得见“人性”。不去为了人脉和所谓的成功,做扭曲人性的事。为人处世关照了人性、成就了彼此,人脉终将只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成名成家,应是自我价值实现、自我认可的附加价值,是努力过后的可遇不可求,而不是为了求得认可扭曲自我。
接受了平凡的主旋律,才能认清人生必须努力的现实。随喜,做一个舒适自然的人。像高晓松说的,一生温暖纯良,不舍爱与自由。如此,便很好。
行动及调整
《名人传》告诉我们,要看得见梦想,更要抓得住现实。即使世界以痛吻我,也要报之以歌。
人都是要靠一个一个的实践来实现自身价值并去影响他人和世界的。知与行的关系是老生常谈,有再多的思想思路,没有切实的行动也等于零。
生命实在太过宝贵,所以没有太多时间用来空想。不管你是写诗作画、填词谱曲或者表达政见,还是呵护、战斗、保卫抑或缔造新的世界,总要有所为,才能更接近自己的理想。
我们或许都早已认可并接受这个世界并不符合我们天真美好的理想,但请别放弃用努力接近他的信念。
人生苦短,理想实现道阻且长,立刻行动是第一要义。也只有在不断努力的行动中,才能发现生命更多的可能。
家长是过去的孩子,孩子是未来的家长。家长一方面以自己个体努力影响着世界,一方面又是影响孩子成长最关键的外在因素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思想、道路和前程。
高贵和格局
并不是要把这些文章写成鸡汤,而是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,把孩子读的每一本书当成提升自己格局的契机。
孩子在别处看到的道理,会想当然当成无关痛痒的鸡汤,而家长的责任是要将这些营养滴灌到孩子成长的每个瞬间。
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的过程,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最广泛最基础的环境和营养。
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,门槛最低的高贵,是在孩子成长早期,打破贫瘠、狭隘、局限等思维代际传递的最佳途径。
要陪伴孩子更优质地阅读,去培养更高贵的品质。
所谓的高贵,并不是财富的多少,而是贵在胸怀、格局和理念。
关于什么是高贵,作家梁晓声是这么说的:根植于内心的修养;无需提醒的自觉;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;为别人着想的善良。要求孩子现在从小就都做到这些确实很难,但也不失为一个努力的方向。前提是,家长们自己首先要努力接近这样的目标。
用作家路金波这段话作为结束,和每一个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共勉:
“不要给你的孩子只塑造一个世俗的、眼下的、渺小的世界,要从小给她看星空、海洋、恐龙、神话、圣贤。这样,等他长大的时候,他就有足够的胸怀容忍各种无趣的生活。”
这也是我们与孩子共读名著,共悟《名人传》的意义所在。